top of page
Coffee Shop

​​紅磚頭

紅磚造建築是自從明治元年之後興起的建築方式,使得它成為明治時期的代表之一,而在台灣多以灰泥、洗石子與面磚等材料代替石材顏色及質感,與紅磚交錯排列於建築皮層。
只是在關東大地震中,許多紅磚建築的倒塌使得紅磚建築開始衰落。

紅磚頭: About

​​歷史

在台灣,製磚的歷史可以追溯製大航海時代,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傳入,並且在1882年,在淡水興建的理學堂大書院就是利用此並模仿了西方的空間形式,形成與台灣民居氛圍相近的校園空間。

在日本,最早的紅磚造物為1855年的「韮山反射爐」,紅磚建築則是1857年的長崎製鐵所。至於技法的部分,日本先是用了「法蘭德斯積」(台灣稱「法式砌法」),明治初期的建築都是使用此種砌法;在那以後也開始採用「英國基」(即「英式砌法」),明治時期的代表建築多是此種砌法;明治28年(1895年)後,開始出現「小口積」(即「德式砌法」),它取代了原本的英國積,成為明治至大正時期的主流。

而為了美化建築外觀,最初是選用品質較佳之煉瓦(意為表面較平滑、有光澤 的紅磚)砌在建築表面,其它則砌在壁體內部。之後開始燒製表面專用的「表積煉瓦」,接著它愈來愈薄,演變成貼在外牆上的磁磚,使得外牆逐漸發展為「赤小口磁磚」的形式。

純磚造建築以砌磚為牆,並以瓦片為屋頂蓋成。這種形式自清初至二十世紀中期,一直是臺灣重要的建築型態,從平民居住的三合院到各式公共建築都廣為採用。雖然現在已經很少有新建的此類建築,紅磚塊仍應用於鋼筋混凝土建築中的隔間牆。

紅磚頭: About

​特色

就磚頭而言,中國傳統磚依據顏色區分為青磚和紅磚,其顏色差異是基於燒製過程的工藝,也只有閩南地區有大量地使用紅磚(在當時當地又稱為「紅料」),並且還能分為牆磚與裝飾磚(俗稱「辟」,其特點是色彩鮮艷、鋪貼形式多樣且辨識性高)。

其表面粗糙,因此需要在砌好的表面再鋪上水泥。

且其隔熱效果佳、同時也耐磨,加上紅色是具有喜氣的顏色,使得紅磚在建築界中廣為採用。

​​圖片來源:住范兒,〈紅磚和水泥磚哪個比較好?紅磚和水泥磚各自有什麼特點?〉,《今天頭條》,20191006

1z4RoG0BMH2_cNUgrHat.jpg
紅磚頭: About

​​店家分布與介紹

  • 許金記商行(北區中央路29號)

  • 文林堂(北區中央路47號)

紅磚-店家分布.png
紅磚頭: About

​看看更多不同的牆面吧!

紅磚頭: 文字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