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當漫步在建築物中,你是否有留意那些建築物的牆面?

守著房屋不崩塌的的牆,面上或色彩繽紛、或規律排列,因著蔓延在整個牆上,多數人往往不會多看幾眼。
或許它稀鬆平常,然而牆面之上,卻有許多的歷史痕跡在此盛放。
除了貼了又落下的海報、貼紙、門牌等,牆面的材料也是探查建築物歷史的指標之一,以下將透過中央大同路上,各家店面的數種,帶你一窺中央大同路上,有著哪些歷史的痕跡在牆面上盛放。

專題-牆面: 文字

牆面上,歷史的盛放

抿石子

走在路上,偶能瞥見有工程師用海綿拂去水泥,使原本灰色路面變得一顆一顆凹凸不平的模樣。
這種鋪面技術即是「抿石子」,到了現今這技術仍然很廣泛地被使用,只是這名稱不見得為眾人所知。
這種方式比起一般磁磚,少了潛在的危險(例如磁磚可能造成碎塊砸傷人),甚至也具有防水的效果,因此漸漸也有愈來愈多人採用之。

舊式小型馬賽克磚

馬賽克一詞是從英文mosaic翻譯而來,在建築界中稱為「錦磚」,代表由小顆粒的素材拼貼而成的鑲嵌形式。
除了以一定的規則排列之外,也有的將不同顏色、形狀的材料拼貼出風景、人等等的,形成一幅畫,因此這也是藝術中的一種。

​磁磚

在日治時期,從建築的外牆即可發現色彩變化明顯受到潮流影響,而其中絕大多數是由磁磚色彩構成潮流之主角,故由台灣近代建築之外牆色彩,大致就可以了解,其興建或改建的年代。
磁磚從日治時期至今,都是牆面上最為廣泛使用的一種材料。好的磁磚可以受用一生,但若磁磚與牆面無法吻合,會容易就龜裂、脫落,在天氣變化快速時甚至會爆裂,不但造成住家品質低落,更容易有危險發生之虞。但它仍然是現今固定牆面的做法之一。

紅磚頭

紅磚造建築是自從明治元年之後興起的建築方式,使得它成為明治時期的代表之一,而在台灣多以灰泥、洗石子與面磚等材料代替石材顏色及質感,與紅磚交錯排列於建築皮層。
只是在關東大地震中,許多紅磚建築的倒塌使得紅磚建築開始衰落。

專題-牆面: 清單
專題-牆面: 文字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LinkedIn

©2021 by 我的網站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